永祚双塔
古晋阳八景之一的永祚寺凌霄双塔,是太原市的标志性建筑,也是太原市徽上的主题图案。 来到寺前,拾级而上,就是造型古朴的砖砌寺门。门洞呈拱型,正上方有“永祚寺”三个字匾额,蓝底金字,字体熟悉,应是启功先生所题。 入了寺门,古木参天,鸟语蝉鸣,庭院重重,甚是幽静。寺内久负盛名的明代牡丹“紫霞仙”此时还未绽放,倒是省却了把玩的时间,直接去看大雄殿。 此殿为两层砖砌仿木楼阁,上三间下五间。殿内正中供奉阿弥陀佛立式贴金铜像,两侧有释迦、药师佛铁铸坐像,是净土宗的礼佛场所。 大雄宝殿顶上建有三圣阁,单檐歇山顶建筑。出殿后从两侧的砖砌楼梯走上去,你会惊叹古人的智慧和技艺,一口口青砖怎么就磨砌成了这些复杂、考究的斗拱、柱、檐和各种图案?当你走进三圣阁时,你会被震撼!那穹顶居然全部用砖雕斗拱,不用一钉一木,层层出挑,叠涩而上,形成套拱,筑成了下大上小的砖砌藻井,简直是中国古建筑中的奇迹! 永祚寺有三宝:一曰“紫霞仙”,二曰三圣阁,三曰凌霄双塔。双塔无疑最是引人瞩目。 其实,当你在来永祚寺的路上,远远的便会见到两座拔地而起的八角古塔屹立在寺内的矮山上,无论你身处寺外寺内何地,总会看到双塔,进得越深,离的越近,塔身越发变的宏伟、庄重,一种顶礼之感会在你内心深处逐步升腾而起。 那双塔数百年来一直挺拔在那里,静看世间变幻,在蓝天白天的衬托之下,仿佛于天地之间唯一。人说“一眼千年”,我原是怀疑的,此刻却油然产生了一种错觉,莫非前世的我曾来过?我多次在某一瞬间见到某一人、某一物或在身处某一处时,会突然产生似曾相识的熟知感,就象眼前经历的情景曾经发生过一样,而自己却以第三视角在审视着眼前的一切。这是多么怪异的感觉啊? 穿过重重院子,无心欣赏花园美景,紧盯那塔的方位,就这么一步步前行,终于来到了塔下,只见双塔巍峨并峙,直冲霄汉,中间有一过殿相隔,那种迎面扑来的压迫感、沧桑感,让人渺小而敬畏。 两塔均建于明万历年间,每层呈平面八角形,共13层54米多高,均为空心砖塔,内有阶梯,可盘旋而上。北塔名文峰,素砖砌体,雕饰清丽,豪放粗实;南塔名宣文,建成稍晚,琉璃剪边,色彩绚丽,轮廓秀美。 惊喜的是,宣文塔是可以进去的。面朝过殿的一面开有一门,游人顺着塔外壁和内壁间的阶梯逆时针旋转向上,可层层登高。塔内正中约每层设有佛龛,比较特别的是,地面正中留有缕空,上下贯通,如若在最下方燃起一灯,上面每层都可看到,这在我之前登过的古塔中是不曾见过的。 越向上,塔身越收缩,空间越发逼仄,终于爬到最高处——十一层,至此濒临塔顶,成人已经无法直立,小家伙们倒是可以。南北各开有一尺见方的通风口,向北即可俯览文峰古塔全貌,再远可窥太原城风光。 身处高层,凉风阵阵,不禁发古幽思,历代文人骚客登临此处多有诗文,比如当年攻下太原的“闯王”李自成上塔后曾写了几句极言双塔之高的诗:“郝庄两座塔,就把天来穿。穿也穿不上,多放两块砖。”充满了草莽味道,却也不虚此行,想来也颇有一代文豪郭沫若先生的“远望太原气势雄,汾河两岸稻田丰。新兴工业高精大,后继英才专敢红”的满足感吧。本人不才,写不出诗,看看美景,发发呆,歇歇脚,就好了。 小心的带着孩儿们下了塔,进过殿瞧了瞧,里面有个古钟知识的小展览。不及看完,已有老者催了关门收班。 过殿后即是文峰塔,细瞧之下,此塔与宣文尚有不同之处,宣文塔层层收腰,文峰塔则上下几乎一致,若说宣文塔是身材秀气温文尔雅的俊书生的话,那么文峰塔就是身材魁梧英气逼人的武状元了。 两塔一南一北,一琉璃饰面,一素雅古朴,相得益彰,宛若双生,国内双塔之最,实至名归! 赶在寺门关闭前,最后出门,谢过守门人,依依不舍的离去。此时,残阳如血,双塔巍峨,或许,牡丹花开之时,我会再来。(文、图/吕锐 编辑/赵清) |
上一篇: 百龙潭纳凉文化旅游季开幕